雖然首場演出的日期是在雙十連假的第一天晚上,但仍舊是義無反顧的買了首演場的票卷。
演出地點是在國家劇院,選了二樓1500的位置,以後若到這裡,應該都要選在二樓,只是還可以再靠中央一點。
綠光FB粉絲團上貼出12月的加演場會有李永豐的消息,跟很多FB上其他很喜歡看他演出的觀眾一樣,其實覺得這樣的安排有點不公,雖然知道綠光絕對不是故意,但心裡還是覺得不太happy,看到一些網友的留言是立馬買了加演場的票,我沒那麼衝動老實說是有點擔心,戲有可能會沒有好看到要在兩個月後再看一次的程度,所以想要等到首演看完再決定,如果加演場沒位置了,就算了。
開演前,第一次坐在二樓的我們,發現二樓中央(我們的隔壁)竟然是貴賓席,而李美國就在那裡熱情招呼來看戲的貴賓,並手舞足蹈。我跟阿貝說:沒看到12月加演場,這樣也甘願了。
在節目單上吳導就說了,這齣戲是拼貼的故事,沒有故事主軸,也沒有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只是藉由一個個的故事表達現在臺灣社會上六七年級的中年人(年輕人)的心聲,或者說是困境。
這群人(或者說「我們」)的上一代可能沒念過多少書,但卻胼手胝足,或終身只是成衣廠或製鞋廠的女工、或只是公司的職員、政府裡的小公務員、或從白手起家到成為呼風喚雨的企業老闆......他們為臺灣創造了經濟奇蹟,只是這樣的成就,碰上了之後大環境的起伏,好像也沒有讓他們的下一代因此一帆風順......小時候被賦予未來主人翁的使命,長大後很多事情其實無法掌握
於是劇中設定了幾組人,有結了婚卻還沒生小孩的;有過了40歲卻因為家庭因素還沒有結婚的;有結了婚有小孩,卻有失業和房貸問題的夫妻;有企業家二代,卻不想繼承家業的......這四組人已經足夠代言我們這一代大部分年輕人的心聲。(但故事中這些人仍舊屬於高級知識份子,看不見保力達B廣告裡的那些人,其實他們生活的壓力一定不比我們輕鬆,但卻可能比我們認真、認份。)
於是,過去的人間條件,台上上演的是人間事,台下的我多半「看」別人的故事,被別人的人生給感動,跟著故事的情節和音樂大笑或著流淚。但這一回的人間,我發現:「我」的故事正在舞台上演出,「我」在許多的角色間遊移,我笑或我哭,多半是因為劇情太過貼近我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的喜怒哀樂、進退兩難或原地打轉。
我是方瑞君,那個讓她拖著不結婚的原因,根本就是我的說話。瑞君父母(美秀和陳希聖飾,我後面的兩個男的,還以為陳希聖是廖峻)的對罵、用語,讓我懷疑吳導是不是去過我家,聽過爸媽的對話。
我是葉婉如,手上捧著一個餓不死,但也好野不起來的碗,即便生活很現實,但還是要有著不用太大,平淡卻幸福的夢想。(不過還好我沒有1200萬的房貸、沒有小孩要養、也沒有一個老是換工作的老公。不過我認為這個角色太台北。如果離開天龍國,以婉如的家庭狀況,或許就不會如此沈重。)
我是江遠凡夫婦,生或不生小孩都是自私的決定。
我是廖耀群,尤其當婉如口中小心翼翼的說出耀群的看不起和不平衡時,說穿了彷彿是婉如在和我的對話。
我是宋陽山,尤其是他對父親的話,是我,但我承認我很害怕承認......
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有快樂、有時也有悲傷和無能為力。現實生活中一些無法立刻解決的問題和壓力,這一晚在戲劇中找到了出口,甚至擅自和舞台上的角色相互取暖,這一切讓我淚流滿面,用掉半包面紙(這次是我自己帶的,不是阿貝大便剩下的)。即便謝幕之後,淚痕未乾便發現問題還在、煩惱還在、錢還是不夠用......但至少心裡充滿著這個故事給的,滿滿的安慰和正面能量,溫暖著內心尚未完全絕望的那一部份。
擅長說故事的吳導,把拼貼的故事說得層次分明,演員們你來我往,把角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想要找出最喜歡的一幕,但現在回想起來有好幾幕都好經典,於是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便訂了加演場的票。
(後來看到這段新聞:製作人李永豐說,人間條件有幾個重要元素,林美秀是一個,「吳念真一定要演」是另一個,為了「完成這個儀式」,他前幾天才說服吳念真上場,所以林美秀會「有三個老公」,由陳希聖、吳念真、李永豐輪流扮演。林美秀說,吳念真幽默,陳希聖不按牌理出牌,李永豐比較焦慮,三個老公有三種演法,「希望大家每一種都來看。」)
El 10 de Octub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