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大約看了十部電影+紀錄片,被某些電影誘拐走不少眼淚,某些電影讓人著實享受一頭霧水的淋漓,當然也在某些電影(紀錄片)中沈睡。昨晚看了小日子裡介紹甲仙餐廳,提到「拔一條河」,又覺得應該要重理一下這些電影中最喜歡的三部電影的想法。
「拔一條河」是一部讓人淚眼婆娑到模糊視線的紀錄片。去年看完N次的三十分鐘版之後,過年便去了甲仙;今年看了加進新住民的完整版之後,又想再重去一趟。看電影之前和之後不知道看了多少次導演在各大小節目中的受訪,有時候連聽導演的講述都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而電影書又把沒能在電影中完整交代的部分敘述的更為詳細,這樣說來,對這部電影,我應該是做足了觀前和觀後的功課。
孩子們奮力拉拔著繩子喊「颯~」之後,搭配著大水衝擊的畫面,那是小小力量對抗無情天災的強烈對比;12歲的孩子們拔河得了第二名卻無法開心,只是因為他們想藉由得到冠軍來「榮耀甲仙」;外籍媽媽煮著母國佳餚美食,是希望孩子能在母親過世後,還能記得媽媽的味道(淚~)。電影中的許多「小小」,都在對比著「巨大」的阻力或想望。然而就是這些小小的力量背後的堅強和堅持,才更令人振奮~
電影上映期間政府正在忙著「拔一個人」,那些各地就算得不到政府奧援,仍舊持續奮力跟生活、跟生命拔河的人,是最動人的故事。
但昨晚(10/22)看完「築巢人」之後,又有一些想法,這些堅強意志的人,究竟是真的堅強,亦或是假裝堅強?
破億票房的總舖師從八月中上檔後,現在仍在院線上。對於導演之前的電影作品,只看過熱帶魚和海馬洗頭。星期天下午看一代宗師,雖然導演是王家衛,但最後不知為何想起吳宇森電影中的「鴿子」,突然又聯想到「符號」的意義。或許陳玉勳電影裡的「感情放一邊檳榔攤」是可以這樣詮釋的。
電影後,也有耐心地把十部幕後花序都看完,連幕後花序都精彩。
電影中的傳統人情味,讓我很慶幸自己的婚宴有一場就是黑松大飯店。大廟廣場上的宴席,沒有燈光美、氣氛佳,沒有高級餐椅、碗盤,但卻充滿了親戚鄰居的鼎力相助。只是若跟小時候那種整庄十幾戶全部動起來的互助場面,其實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小時候哪戶親戚鄰居家裡有婚喪喜事,大約十數天前就要吩咐工作,前幾天是最熱絡的時候,早上四、五點就會有人來敲門呼喊要去吃飯,那是為幫忙工作的鄰居們準備的菜餚,兩三桌就擺在大埕上,三餐都會準備,早餐和晚餐來的人最多。
男人們要負責粗重的工作,譬如:用粗大的竹竿架帳棚,四個角落的固定是利用挫蕃薯簽的手搖機器;或是在喜宴時負責端菜上桌。婦女和小孩則是幫忙清洗廚師事先載過來的杯子碗筷等等。重點的婚禮結束後,晚上還會辦幾桌「菜尾」答謝大家的協助,那些因為幫忙工作,而沒得吃喜宴的人,就在此時大快朵頤。我喜歡那樣的氣氛,只是幾乎是記憶中的場景,在現實中卻已經逐漸消失。
回頭來說電影吧,雖然享受電影中詼諧搞笑的情節,也覺得「當妳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全世界都會卯起來幫妳」裡的「全世界(貴人)」其實太重要,但個人還是認為如果女主角可以換人演更好,跟其他角色比起來,她的表演實在是很弱,電影快結束時的箱子裡的內心戲更是OX,我想到當年「六義幫」的虛弱。(我寫的還真的是點到為止)
後來又補看了導演十幾年前拍的「愛情來了」,加上「熱帶魚」,有一種不勝欷噓的感覺,因為兩部電影中的幾個角色都已經不在人間:文英、阿匹婆、連碧東、陳進興、邱秀敏。想想好笑的好了,這三部戲都有「李美國」,熱帶魚裡演警察,比較正常外,愛情來了和總舖師都超級暴走。會不會「李美國」也是陳玉勳電影裡的一個「符號」?
「失魂」太精彩,是今年看過的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只不過票房好像不是很好,不知為啥這種結構的電影在台灣還是很曲高和寡。
說實話,雖然覺得很好看,但好像情節似懂非懂,於是電影之後看了很多篇影評,希望透過別人的書寫和詮釋,可以更了解電影想要傳達的意念想法,關於那些結構、解構,再結構的云云......
除了演員都是硬底子的狠角色之外,印象很深刻的還有深具美學底醞的攝影技巧,每個畫面都拍得非常精緻,若不看故事內容,整部電影的畫面根本像極了一幅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偷偷希望導演下次不要再把那麼帥氣的張孝全和戴立忍弄得那麼狼狽、血腥。)
如果硬是要講出這部電影最讓我不能接受或入戲的地方的話,那應該是男主角叫「阿川」。
衷心希望「失魂」可以得到所有入圍的金馬獎獎項。
有時間應該要來看看「停車」和「第四張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