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禮拜,一直很想寫一篇文章來記錄那幾年的時光,舞台劇幾乎只看屏風的時光。
說只看屏風,當然也不是常常看,畢竟一年可能就只推出一兩齣戲的演出;
不看其他劇團的演出,除了當年見識少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口袋裡根本沒那麼多錢。
於是,早年的戲票都是又高又遠的外野,進場之後就拼命瞄樓下前幾排有哪些空位?
等中場休息的時候可以衝下去,免費升級到好位置。
那幾年,看了十幾部屏風,但沒有寫下,也沒有新聞台或部落格紀錄當下的感動或細微的想法,
再看到那幾本節目單,其實很多戲的內容幾乎都忘了,很可惜。
還能記得的是「未曾相識」女主角是伊能靜,地點在國父紀念館,音響效果很差;
「徵婚啟事」裡有我喜歡的萬芳,還有李國修一人分飾數十個角色,令人拍案;
「婚外信行為」和學妹一起在新舞台,看完之後因為戲好像還有些小爭執;
我妹妹、西出陽關、昨夜星辰、北極之光都有萬芳;
半里長城、莎姆雷特讓坐在底下的觀眾們笑破肚皮;
京戲啟示錄、女兒紅是講的是李國修父母親的故事,那些故事,事實上是在反應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人們,只是當年我一知半解;
忘了哪一齣戲在高雄至德堂,開演沒多久,我就發現摩托車鑰匙沒有拔,坐立難安到中場休息衝出去拔鑰匙,拜託,哪個瞎眼的會想要那部爛摩托車啊;
2008年是看屏風的最後一年,看了救國株式會社和六義幫。
我甚至連花博的百合戀都沒看過。
2008年在政大聽過李國修的演講,再回頭看那時記下來筆記,就會發現,
雖然無法清楚記得一字一句,但有些重點某種程度在影響自己的態度、看戲的態度,
我相信有些東西是內化了,只是自己不知道。
我不是什麼喀,可以去褒揚這位藝術人對於戲劇的貢獻。
但我很感謝,也會一直懷念那些年,屏風在我年輕的歲月裡留下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