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港的這個週休,總共有十八個陣頭開館,包括我們村子鳳安宮的宋江陣,還有附近的東竹林的牛犁歌陣(註一)。本來還很想看八家將和雙張廍的大鼓花,但因為跟宋江陣時間強繃,所以看完宋江陣在廟前廣場,八家將被層層人潮包圍,大鼓花則是已經表演完畢,好可惜~
參加刈香的陣頭非常多,但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比較喜歡在地村民自發練習的文武陣,譬如宋江陣,全都是村民自行組成,但鼓花陣,除了雙張廍之外,其他全是職業的,牛犁歌好像也僅剩東竹林和竹橋是找當地小朋友來練成的。
註一:西港檨林里共有:檨子林、新檨子林、五塊厝、東竹林、太西、三合寮、中周寮等七個小聚落。太西有自己的北極殿(天啊,超久沒有去了),東竹林有自己的保安宮,中周寮和三合寮是三安宮,我們其他的則是「鳳安宮」!
東竹林牛犁歌陣,全部都由東竹林的大人、小朋友組成,只是這幾科也會受到人口外流或少子化的影響,再加上全部都得是小男生,使得練習的小朋友越來越難找,所以小朋友可能不一定是東竹林的,也有來自檨子林的其他聚落。
這次的贊助者(鄉下都稱做是「寄付」,要用台語念。有的是贊助出香的服裝,有的是現金,有的則是贊助飲料、點心等......)之一是「吳思瑤」,據阿伯說,她是東竹林人。
通常如果有「寄付」,這些陣頭都需要前往贊助者的住處「答謝」。譬如,上一科香,爸媽用弟弟的名義寄付了不知道是錢還是飲料之類給宋江陣,所以廟裡的老大還問說需不需要到臺北來答謝?呵呵~
那這一回,不知道東竹林的牛犁歌陣會不會到臺北來答謝吳思瑤?
拜拜完,稍做休息後,準備開始表演
三年看一次的阿伯們。阿母說這次唱歌的、拉樂器的少了兩個,不是過世就是生病。
鄉下小村子就是如此,年輕的出外工作打拼,留下來的老人為著這些民俗信仰也奮鬥著,只是每三年看一次,就覺得他們又老了好多,甚至有些上一科還看著的,這一科已經不見了~怎麼講著講著有一種不勝欷噓的感嘆
真的是中生代,也肩負著把牛犁歌傳承下去的,就是左邊的教練「王世華」,他小我一屆,小時候他也是牛犁歌陣的成員之一。
中間看起來很美麗的女生,真實是小男生喔,不知道這樣的裝扮會不會讓他覺得彆扭?但如果他知道藝陣或他扮演的角色的意義,或許他應該是覺得很自信、很驕傲!
大概這一身裝扮加上不停扭動讓他覺得很熱,才會臉臭臭
熱情的觀眾把動來扭去小朋友團團圍住,當然這些觀眾不乏親友團,哈哈,這時候整個東竹林應該是鬧空城的~
夫妻打情罵俏
熱
沒有麥克風,也不是放錄音帶。整團唱歌的,拉樂器的全部都是村子裡的阿伯們,想當然爾,他們年輕或小時候也一定是成員之一。一邊唱歌還得照顧小朋友們,還要提醒小朋友記得臉上要有笑容。辛苦了~
出香那幾天,他們也是這樣,逐廟逐廟唱,大家都愛看,也愛聽這種原汁原味,只是三四天唱下來,因為太賣力,大家的聲音都沙啞了~
連里長伯都來幫忙替小朋友搧風
開館表演完畢,還要去趕場答謝贊助的廠商或人士。搭上Camion,準備展開巡迴演唱會。
--------------------
刈香前,鯉魚回宮
星期天的吉善堂八家將
星期六的大寮宋江陣
吃藥粉,增強體力
沒注意看到底是番仔塭還是看坪的的牛犁歌,這是職業藝陣,就是少了一種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