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晚去看了「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對於死亡後的一切儀式,我一直充滿好奇,應該是讓我如此想望去看這部電影的原因。

電影中納棺師的工作:

失意回鄉的小林在家鄉山形找到的第一份工作,

(失意回鄉的音樂家小林,如同失意回鄉的樂團歌手阿嘉,啊,想太多!)

「納棺師」的工作在電影中有提到,在日本,早期納棺工作是由家人自行處理,

後來才交由葬儀社仲介給類似NK這樣的公司去處理,

大部分人對這種工作的內容並不完全瞭解,於是對從事這類工作的有排斥的反應,

有時單純只是因為這些工作平常要去接觸「屍體」:已經死去、僵硬或腐臭的身軀。

(在印度處理屍體的可是賤民!大概也可想而知大加的反應。)

或許是如此,鈴木社長在刊登廣告時,也只能說:協助旅行者往人生旅途,(正確的說法忘記了)

或許是如此,在不瞭解之前,

澡堂老闆娘的兒子,在路上遇著了小林,認為不應該同他一起講話,只因他的工作村中正在流傳,

美香選擇回娘家,以及認為為了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小林必須要放棄這份工作,

直到她與他一同前往處理澡堂老闆娘的身後事之後,

美香懂了,澡堂老闆娘的兒子相信也得到答案,這是神聖、專業的工作,

透過尊重與專業,送往生者最後一程......

從樂團離開轉變到一個納棺師的小林自己必定也比任何一個人都要掙扎,

劇中有兩個畫面,處理的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一幕是小林看著社長處理屍體時,所表現出來認真、溫柔的動作和表情,似乎懂了什麼,

到後面,美香看著小林處理澡堂老闆娘的屍體時,專業又投入的神情,

溫柔地替她繫上圍巾,似乎也可以諒解他的這一份工作。

職業無貴賤,重點在你是不是能夠投入每一件事,

如果可以,在普通的事情也可以變成專業,

就如同在普通的食物都可以變成「好吃到傷腦筋」。

電影中的面對死亡:

在透過納棺的儀式,去表述活著的人與死者之間的關係,或對死亡的看法,

有傷心、懊悔,當然也有開心面對家人的死亡,

劇中每一段納棺過程劇情不長,但每一句對話卻都值得深省,

不管是任何一位陌生人,或是澡堂老闆娘,抑或是男主角的父親:

留男的父親、因為遲到而兇巴巴的丈夫、還有澡堂洗澡五十年的守門人阿伯,

以為阿伯已經退休才有空在橋上散步、在澡堂下棋、洗澡,

卻在快到尾聲才發現,原來他也有一份重要的工作,

也是因為這份工作,才能讓他比別人更容易看透生死,

死亡並不是結束,是往生,通過這一道門,會通往另一個活著的人看不到的世界,

但最後大家終究會在那一個世界相遇,所以要彼此祝福一路好走,來生再見。

這一段很悲傷,也催淚,但還是有化解悲傷之處,當然就是阿伯那一句:

或許是因為我很會燒東西。

電影中的親情:

小林的父親六歲時離開母親和小林,就如同澡堂老闆娘說的:小林很壓抑自己的情緒,

即使回到山形老家,得去面對屋子裡的一切,但他還是在美香面前相當鎮定,

父親的咖啡館、他喜歡的音樂、還有小提琴,以及交換石文的秘密......

小林開始不願意面對父親的死亡,到後來在父親手上發現那顆光滑的石頭,

不需去再瞭解這三十多年父親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當然也無從瞭解,

但已經僵硬了的手中握著的石頭,不是也在說明了父親對兒子的歉意和掛念,

雖然我們都猜測男主角小林最後納棺的對象會是鈴木社長,

但卻是他三十多年未見的父親,替父親化妝完畢,面對父親的死亡,

之前電影片段中,父親模糊的臉變得清晰,

最後畫面是雙手停在即將誕生的新生命上,

有死有生,何嘗不也是一個很好的結束。

電影中的山形和音樂:

電影中的山形,從秋收後到落雪再到櫻花盛開,

季節時間場景的轉換,相信也是配合劇情(主角的人生)的轉變,

除了題材很吸引人,電影配樂也是超棒的,

久石讓,讓整部電影配樂雋永卻不過度悲傷,真的很迷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夏天的芒果冰 的頭像
    夏天的芒果冰

    夏天的芒果冰

    夏天的芒果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